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犯罪研究

  • 罪犯狱内暴力的决策机制与行动逻辑

    郭晶英;孔一;

    虽然身处监狱高墙之下,也明知会导致必然、即时、严厉的惩罚,部分在押罪犯还是会实施暴力行为,这对犯罪学的经典理性选择理论提出了挑战。基于对J省监狱因实施暴力行为被单独监禁的27名罪犯的深度访谈,借助理性选择理论分析其暴力行为实施过程中的系列选择后发现:看似瞬间爆发的狱内暴力行为大都是高度理性的,行动者有对被害人、攻击时机和伤害程度等方面的“战术”考量和技术控制,传统管控措施无法彻底消除狱内暴力行为。申言之,狱内“全景敞视理性”场景下的暴力行为,难以用基于传统理性选择理论演绎出的惩罚威慑和情景预防策略加以防控,必须寻求新的防治路径以降低狱内暴力行为的发生概率。

    2022年03期 v.38;No.217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6K]
    [下载次数:61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 ]
  • 回应型立法理念下专门教育立法的走向——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为视角

    周颖;

    2020年我国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订是一次回应型的立法。其中有关专门教育的立法是对近年来我国积极预防性刑法观的回应,对民众关注低龄未成年人犯罪矫治难问题的回应,对收容教养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后未成年人矫治体系重构需求的回应。本次立法对专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是仍有继续完善的空间。专门教育的专项立法已被列入国务院立法日程,相关的地方性立法工作也正在进行之中。未来专门教育立法应以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回应未成年人的矫治教育需求;应以专门教育发展的现实为基础,重点完善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评估制度,厘清专门教育和专门矫治教育的概念,最终构建多层次的、体系化的专门教育制度。

    2022年03期 v.38;No.217 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5K]
    [下载次数:2176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2 ]

侦查研究

  •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我国预测性侦查的理论证成与规制选择

    张全涛;

    风险社会视野下公民对公共安全的迫切需求催生警务机关对刑事犯罪的主动治理。大数据时代基于海量数据的全景化记录为预测性侦查实践的兴起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从域内外预测性侦查实践的犯罪治理效果来看,侦查机关在主动预测犯罪、精准实施防控以及有效预防犯罪被害等方面具有极大的效能,有力改变了传统侦查被动应对的局面。通过反思预测性侦查在数据质量方面引发的预测性侦查结果偏差、在程序运行方面与现有刑事诉讼格局存在的冲突障碍以及权力运行内生逻辑导致的侦查监督机制乏力等问题都亟须刑事司法理论予以回应。通过预测性侦查程序前端的数据质量保障、中端的算法决策核验及其后端的权力监督制约等制度机制的设计完善,可以推动我国预测性侦查理论的有效证成与实践运行的规范发展。

    2022年03期 v.38;No.217 2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4K]
    [下载次数:1874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1 ]
  • 基于用户画像技术的大数据侦查:一个框架的分析与设计

    商瀑;李亚可;郭楼禄;

    用户画像不仅是解决警务数据碎片化难题的重要思路,也是大数据侦查进行结构性改良,实现理论创新的关键环节。作为真实用户的虚拟化表示,用户数字画像的社会经济价值如何转化为侦查价值是当前乃至未来研究的重中之重,而要开展这项研究的基本前提是设计一个具有普适性的警用业务框架,因此需要在梳理用户画像前期文献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侦查数字画像体系。具体实施方案是:通过标签开发对重点人员与敏感人群的数据维度进行拓展与延伸,通过场景分析对侦查数字画像的落地空间进行合理探索,通过警用平台设计对用户画像与刑事侦查的交互流程、应用方式进行总结与规划,最终实现用户画像技术在大数据侦查中的整体性嵌入。

    2022年03期 v.38;No.217 3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9K]
    [下载次数:1804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3 ]
  • 论电子数据调取的法律性质与程序规制——以《数据安全法》第35条为视角

    郭悦悦;

    刑事司法中“调取”功能属性的多元化是导致电子数据调取行为复杂化的根源所在。在法律规范层面上的“调取”具有区分不同种类侦查措施的分类意义、允许侦查人员裁量实施某类侦查措施的授权意义、明确列举某种侦查措施的提示意义这三种规范定位。因此,如何构建电子数据调取的程序规制体系需要先回归到调取行为的法律性质层面进行讨论。然而,无论在何种法律性质上,《数据安全法》第35条要求调取电子数据“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的规定均不意味着应将调取电子数据的程序规制等同于技术侦查。对此,为了协调《刑事诉讼法》《数据安全法》以及其他电子数据侦查取证规范中关于电子数据调取的相关规定,应以任意侦查和强制侦查为框架,通过综合考察侦查取证目的、侦查对象自愿性以及电子数据属性三个要素来确定调取电子数据行为的法律性质,进而分层级设立与其行为强制程度对应的程序规制规则。

    2022年03期 v.38;No.217 4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0K]
    [下载次数:1543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 ]

法学研究

  • 论催收非法债务罪的罪数问题

    赖早兴;王家伦;

    《刑法修正案(十一)》增设了催收非法债务罪。依据刑法条文规定,行为触犯本罪的同时有可能触犯敲诈勒索罪、非法拘禁罪等罪名。此时,正确处理催收非法债务罪的罪数问题就变得十分重要。不能简单地将催收非法债务罪的设立理解为“降低同种行为的法定刑”,更不能简单地因为“存在构成要件上的法条竞合”就主张适用轻罪。在确认罪数关系时,应首先确定催收非法债务罪和相关罪名之间的关系。在认定存在交叉关系的罪名间可能出现的罪数形态时,应考虑刑法的全面评价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当一行为同时触犯存在交叉关系的罪名时,应认定为想象竞合。同时,宜将存在包容关系的罪名认定为法条竞合。

    2022年03期 v.38;No.217 5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6K]
    [下载次数:229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2 ]
  • 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的罪过分析——“过失说”的困境与突破

    郝冠揆;

    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的罪过形式一直以来存在争议,因过失说符合我国刑法规定的结果本位而应当坚持。过失说虽然在适用于同类型犯罪时有一定的问题,但并非无法解决,其真正的困境在于如何解释过失犯罪中的故意要素。要素分析法作为一种解释方法,可以为过失说提供有力的补充,二者的结合可以为我国罪过认定的结果本位突破长期以来的困境提供契机。

    2022年03期 v.38;No.217 6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0K]
    [下载次数:775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 ]
  • 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出庭:实践审视与制度优化

    陈赛;

    专家辅助人出席法庭是庭审实质化得以实现的诉讼制度支撑,鉴于专家辅助人独特的诉讼特质,应当赋予其特定诉讼制度称谓,并明确证人诉讼地位。专家辅助人是对刑案专业领域交叉司法现实的制度应答,为平等武装诉讼理念实现提供程序支持,生成程序运行公信力并促使实体公正实现。专家辅助人制度运用应延展至社会规则、自然规则证明范畴,精密化选任及个人委托司法介入程序,令交叉询问与法庭对质等诉讼规则得到诉讼运用,并建构专家辅助人诉讼责任体系。

    2022年03期 v.38;No.217 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0K]
    [下载次数:1691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2 ]

治安研究

  • “原则之治”下赌博违法案件裁量基准的技术构造

    李春华;张潇頔;

    赌博违法案件裁量基准是遵循统一的裁量理论的典型样本。因法律规范对赌博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采用了抽象性表述,案件办理依赖裁量基准发挥指引与拘束。但是,赌博违法案件裁量基准的制定缺乏理论支撑,与法律原则的冲突问题显著,难以应对实践需要。基于二元裁量观,可通过行政处罚原则对赌博违法案件裁量基准情节细化和效果格化的技术手段起到限制作用。在此基础上,引入“适用规范化”技术手段,将处罚法定原则和处罚公正原则的要求融入裁量基准的制定环节,完善赌博违法案件裁量基准的技术构造。

    2022年03期 v.38;No.217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3K]
    [下载次数:65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中国乡村治安治理结构变迁及其逻辑

    李春勇;魏来;

    1949年以来,中国乡村基层治安治理模式发生了诸多结构性的变迁,这是中国乡村社会治理模式变迁的重要方面。依据治理主体构成变化,乡村基层社会治安治理分为群众化、专业化和多元化三个时期。伴随国家权力的下沉、回缩与再进入,三个时期乡村治安治理遵循的主要路线分别是对敌斗争、矛盾调处和共同体构建,其分别遵循的是革命或政治的逻辑、市场经济的逻辑和总体性变革的逻辑。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秩序构建的核心内容,治理是国家与社会互动的过程,构建与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化解需求相适应、国家与社会合作共治的模式,是乡村治安治理模式创新的总体方向。

    2022年03期 v.38;No.217 8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4K]
    [下载次数:939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2 ]
  • 治安案件中正当防卫的体系认定与价值实现

    于小川;李德鹏;

    在治安案件中承认正当防卫的效力,是治安管理处罚和刑罚实体衔接的自然延伸,是法秩序统一性原理的实践向度。治安案件中正当防卫认定体系缺失,治安案件查处职能在实践中产生撕裂,治安处罚的二元法律属性不协调,导致治安案件中正当防卫的效力空间狭小逼仄。亟需在《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引入正当防卫的法律话语和制度规范,将查处实践转向规范宣示和行为示范,通过治安案件查处的法律功能实现正当防卫制度在治安案件中的法律价值。

    2022年03期 v.38;No.217 10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6K]
    [下载次数:1725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 ]

公安管理

  • 论警察权协助执行监察留置

    魏地;

    虽然《监察法》和《监察法实施条例》为留置的适用及协助执行提供了基本法律框架,但警察权协助执行监察留置还存在诸多问题,直接影响法律实施、制度衔接及人权保障。警察权协助执行监察留置的必然性,由留置措施的限制人身自由性质、警察权的专属性以及监察权与警察权之间的权力配置所决定。警察权协助执行监察留置须遵从监察权调动警察权的界限、行使警察权的种类界限、警察权自身的运行界限这三重界限。为防止协助执行留置措施中的权力任性滥用,需要从协助需求侧的监察权和协助供给侧的警察权两端,强化对权力的制约规范,更好发挥警察权协助执行监察留置的制度效能。

    2022年03期 v.38;No.217 108-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9K]
    [下载次数:67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 公安机关未成年人保护的功能、现状及其制度构建

    陈华;

    公安机关在未成年人保护事业中主要有预防、处置、教育、惩戒、保护五项功能。公安机关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公安未成年人保护立法滞后,缺乏公安未成年人保护专门机构,未成年人保护执法制度不健全,部分涉未成年人案件执法不够规范。为构建我国的未成年人警察制度,应组建我国的“未成年人警察”机构,赋予其预防、查处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担当相关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执行工作,管理涉案未成年人档案,对未成年被害人(证人)进行保护及心理干预,以及法治宣传教育等职责;同时,还应完善未成年人警察相关法律制度,健全“未成年人警察”执法制度。

    2022年03期 v.38;No.217 11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9K]
    [下载次数:2154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5 ]
  • 人工智能时代警察执法行为创新——基于个人信息处理的视角

    赫广平;孟昭阳;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警察执法创新的实质,是算法自动化决策机制日益通过信息收集、信息控制、信息共享、信息分析、信息应用等信息处理环节嵌入警察执法之中,促使警察执法行为形式的智能化创新发展,但也随之产生信息收集、信息安全、算法应用以及权利干预等法律风险。在规范层面,人工智能背景下警察执法行为创新的规范体系出现了规范控制不足的情况,加剧了公民个人信息权利与警察信息处理权力之间的格局日益失衡。为此,应当通过加强警察信息处理职权配置、完善警察信息处理职权运行等实体性与程序性制度设计来回应人工智能背景下警察执法行为创新的法治需求。

    2022年03期 v.38;No.217 129-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3K]
    [下载次数:1699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 ]
  • 警察幸福感的异质性与跃升——对两市大样本数据的多维纵深比较

    李辉;吴祥山;

    利用新一线城市(N市)与三线城市(Z市)的大样本警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警察的幸福感水平在一线城市更高、未婚比其他婚姻状况更高、警保类较其他警种更高,且警察的幸福感均随年龄上升呈现“微笑曲线”,随受教育程度上升呈现“倒U”型,随职务上升而上升,随工作年限和警衔上升而下降。多因素纵深比较来看,幸福感异质性引致的警察“中年危机”“职业高原现象”“怀才不遇”以及攀比效应与棘轮效应影响下的“幸福悖论”等现象确实存在;中年、无职务、高学历成为两市低幸福感警察群体的标签。应通过精准供给满足警察多元利益诉求。

    2022年03期 v.38;No.217 140-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5K]
    [下载次数:99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