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犯罪研究

  • 从打击到治理:基于信息经济学的反黑战略研究

    杨昌军;

    反黑斗争的成败,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双方信息的博弈。黑社会在柠檬社会的生态基础上,依靠黑洞法则的魔力,构建了混同均衡,取得了特定条件下的信息优势,从而能在四面楚歌的法网中生存和发展。我们的战略必须是反其道而行之,从破解这种优势倒挂的信息结构入手,逐步构建自己的信息优势,才能全面掌握反黑斗争的主动权。

    2013年03期 v.29;No.163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6K]
    [下载次数:18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从打击到治理:基于信息经济学的反黑战略研究

    杨昌军;

    反黑斗争的成败,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双方信息的博弈。黑社会在柠檬社会的生态基础上,依靠黑洞法则的魔力,构建了混同均衡,取得了特定条件下的信息优势,从而能在四面楚歌的法网中生存和发展。我们的战略必须是反其道而行之,从破解这种优势倒挂的信息结构入手,逐步构建自己的信息优势,才能全面掌握反黑斗争的主动权。

    2013年03期 v.29;No.163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6K]
    [下载次数:18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从打击到治理:基于信息经济学的反黑战略研究

    杨昌军;

    反黑斗争的成败,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双方信息的博弈。黑社会在柠檬社会的生态基础上,依靠黑洞法则的魔力,构建了混同均衡,取得了特定条件下的信息优势,从而能在四面楚歌的法网中生存和发展。我们的战略必须是反其道而行之,从破解这种优势倒挂的信息结构入手,逐步构建自己的信息优势,才能全面掌握反黑斗争的主动权。

    2013年03期 v.29;No.163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6K]
    [下载次数:18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北京社区矫正模式特色与问题点分析

    张荆;

    北京社区矫正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已形成政法委领导、多部门参与、司法行政为主体的组织运行体制和较完备的政策法规体系,以及庭前调查评估、矫正对象衔接、日常教育管理、解除矫正等工作流程。北京社区矫正除了具有全国一盘棋的共性外,还表现为四大特色,即维稳理念下的专门化严格管理;监狱干警作为重要的专业力量的全程参与;民间力量的"40、50"协管员的辅助管理以及具有集中培训等特色的"阳光中途之家"建设。"北京模式"以其独特管理方式在全国社区矫正工作中独树一帜,成果显著;但在十年的运行中也显露出一些问题点和亟待完善的方面,需研讨和改进。北京社区矫正理念应在首都维稳的特色中融入更高的价值理性;积极探索符合社区矫正自身规律的管理方式,避免简单地移植或复制监狱管理体制和方法;积极培育社会组织,突破民间参与率低等"制度瓶颈";强化"阳光中途之家"的社会救助功能,探索小型化和社区嵌入方式;通过监狱管理制度改革,增大假释比例,控制减刑数量,使社区矫正人员数形成规模效应,同时将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上移,在区县级设立专业化的矫正官队伍,并给民间参与社区矫正预留空间,使社区矫正真正成为社区的矫正。

    2013年03期 v.29;No.163 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下载次数:2775 ] |[引用频次:105 ] |[阅读次数:1 ]
  • 北京社区矫正模式特色与问题点分析

    张荆;

    北京社区矫正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已形成政法委领导、多部门参与、司法行政为主体的组织运行体制和较完备的政策法规体系,以及庭前调查评估、矫正对象衔接、日常教育管理、解除矫正等工作流程。北京社区矫正除了具有全国一盘棋的共性外,还表现为四大特色,即维稳理念下的专门化严格管理;监狱干警作为重要的专业力量的全程参与;民间力量的"40、50"协管员的辅助管理以及具有集中培训等特色的"阳光中途之家"建设。"北京模式"以其独特管理方式在全国社区矫正工作中独树一帜,成果显著;但在十年的运行中也显露出一些问题点和亟待完善的方面,需研讨和改进。北京社区矫正理念应在首都维稳的特色中融入更高的价值理性;积极探索符合社区矫正自身规律的管理方式,避免简单地移植或复制监狱管理体制和方法;积极培育社会组织,突破民间参与率低等"制度瓶颈";强化"阳光中途之家"的社会救助功能,探索小型化和社区嵌入方式;通过监狱管理制度改革,增大假释比例,控制减刑数量,使社区矫正人员数形成规模效应,同时将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上移,在区县级设立专业化的矫正官队伍,并给民间参与社区矫正预留空间,使社区矫正真正成为社区的矫正。

    2013年03期 v.29;No.163 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下载次数:2775 ] |[引用频次:105 ] |[阅读次数:1 ]
  • 北京社区矫正模式特色与问题点分析

    张荆;

    北京社区矫正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已形成政法委领导、多部门参与、司法行政为主体的组织运行体制和较完备的政策法规体系,以及庭前调查评估、矫正对象衔接、日常教育管理、解除矫正等工作流程。北京社区矫正除了具有全国一盘棋的共性外,还表现为四大特色,即维稳理念下的专门化严格管理;监狱干警作为重要的专业力量的全程参与;民间力量的"40、50"协管员的辅助管理以及具有集中培训等特色的"阳光中途之家"建设。"北京模式"以其独特管理方式在全国社区矫正工作中独树一帜,成果显著;但在十年的运行中也显露出一些问题点和亟待完善的方面,需研讨和改进。北京社区矫正理念应在首都维稳的特色中融入更高的价值理性;积极探索符合社区矫正自身规律的管理方式,避免简单地移植或复制监狱管理体制和方法;积极培育社会组织,突破民间参与率低等"制度瓶颈";强化"阳光中途之家"的社会救助功能,探索小型化和社区嵌入方式;通过监狱管理制度改革,增大假释比例,控制减刑数量,使社区矫正人员数形成规模效应,同时将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上移,在区县级设立专业化的矫正官队伍,并给民间参与社区矫正预留空间,使社区矫正真正成为社区的矫正。

    2013年03期 v.29;No.163 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下载次数:2775 ] |[引用频次:105 ] |[阅读次数:1 ]
  • 应激型杀人犯罪行为形成机制研究——药家鑫故意杀人犯罪行为的个案分析

    马亚雄;张广宇;

    药家鑫故意杀人行为是一种应激型行为,是行为人在特殊情境下应激反应的结果,其行为无预谋,具有突发性故意等特征。应激型杀人犯罪行为是指具有刑事责任行为能力的个体在应激情境下实施的突发性杀人行为,是在应激情境下主客观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此类犯罪的前提是犯罪行为人处于应激状态,由行为人的心理缺陷和情境中的其他因素共同导致犯罪结果的发生。犯罪行为人的主观恶性明显小于预谋杀人犯罪人,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应当属于宽的范围。可以从开展针对应激源的情境预防和加强个体心理抚育的角度预防此类案件的发生,对于此类犯罪人可采用情绪控制训练、角色扮演训练等方法进行矫治。

    2013年03期 v.29;No.163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5K]
    [下载次数:127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应激型杀人犯罪行为形成机制研究——药家鑫故意杀人犯罪行为的个案分析

    马亚雄;张广宇;

    药家鑫故意杀人行为是一种应激型行为,是行为人在特殊情境下应激反应的结果,其行为无预谋,具有突发性故意等特征。应激型杀人犯罪行为是指具有刑事责任行为能力的个体在应激情境下实施的突发性杀人行为,是在应激情境下主客观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此类犯罪的前提是犯罪行为人处于应激状态,由行为人的心理缺陷和情境中的其他因素共同导致犯罪结果的发生。犯罪行为人的主观恶性明显小于预谋杀人犯罪人,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应当属于宽的范围。可以从开展针对应激源的情境预防和加强个体心理抚育的角度预防此类案件的发生,对于此类犯罪人可采用情绪控制训练、角色扮演训练等方法进行矫治。

    2013年03期 v.29;No.163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5K]
    [下载次数:127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应激型杀人犯罪行为形成机制研究——药家鑫故意杀人犯罪行为的个案分析

    马亚雄;张广宇;

    药家鑫故意杀人行为是一种应激型行为,是行为人在特殊情境下应激反应的结果,其行为无预谋,具有突发性故意等特征。应激型杀人犯罪行为是指具有刑事责任行为能力的个体在应激情境下实施的突发性杀人行为,是在应激情境下主客观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此类犯罪的前提是犯罪行为人处于应激状态,由行为人的心理缺陷和情境中的其他因素共同导致犯罪结果的发生。犯罪行为人的主观恶性明显小于预谋杀人犯罪人,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应当属于宽的范围。可以从开展针对应激源的情境预防和加强个体心理抚育的角度预防此类案件的发生,对于此类犯罪人可采用情绪控制训练、角色扮演训练等方法进行矫治。

    2013年03期 v.29;No.163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5K]
    [下载次数:127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禁毒情报分析研究述评

    陈帅锋;

    在当前我国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工作的大背景下,情报预警、情报导防、情报导侦和情报主导决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禁毒情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均获得深入发展并方兴未艾。禁毒情报分析是禁毒情报工作的核心环节,是禁毒情报人员运用各种方法和工具对禁毒情报原始信息的来源、内容等进行评估、整理和分析,并向情报用户提供有关情报产品的过程。当前,禁毒情报分析专业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禁毒情报分析机构逐步健全,禁毒情报分析工作机制初步形成,禁毒情报分析的方法和工具不断创新,禁毒情报分析平台日益发挥效益,对禁毒情报分析工作的评价和反馈十分必要。

    2013年03期 v.29;No.163 2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下载次数:264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 ]
  • 禁毒情报分析研究述评

    陈帅锋;

    在当前我国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工作的大背景下,情报预警、情报导防、情报导侦和情报主导决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禁毒情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均获得深入发展并方兴未艾。禁毒情报分析是禁毒情报工作的核心环节,是禁毒情报人员运用各种方法和工具对禁毒情报原始信息的来源、内容等进行评估、整理和分析,并向情报用户提供有关情报产品的过程。当前,禁毒情报分析专业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禁毒情报分析机构逐步健全,禁毒情报分析工作机制初步形成,禁毒情报分析的方法和工具不断创新,禁毒情报分析平台日益发挥效益,对禁毒情报分析工作的评价和反馈十分必要。

    2013年03期 v.29;No.163 2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下载次数:264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 ]
  • 禁毒情报分析研究述评

    陈帅锋;

    在当前我国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工作的大背景下,情报预警、情报导防、情报导侦和情报主导决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禁毒情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均获得深入发展并方兴未艾。禁毒情报分析是禁毒情报工作的核心环节,是禁毒情报人员运用各种方法和工具对禁毒情报原始信息的来源、内容等进行评估、整理和分析,并向情报用户提供有关情报产品的过程。当前,禁毒情报分析专业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禁毒情报分析机构逐步健全,禁毒情报分析工作机制初步形成,禁毒情报分析的方法和工具不断创新,禁毒情报分析平台日益发挥效益,对禁毒情报分析工作的评价和反馈十分必要。

    2013年03期 v.29;No.163 2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下载次数:264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 ]

侦查研究

  • 系列案件串并案后案情分析研究

    马忠红;

    系列案件侦查中案情分析时,侦查人员往往面对的案件数量多,面对的痕迹物证多,面对的案件要素多,而且这些案件时间跨度大、空间跨度大、性质各异,侦查人员往往要解决的问题也多,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案情分析中的任务、内容、要素分解成不同的层次,进行分层分析,以保证案情分析的有序性和有效性。系列案件中案件分析可以分为:层次一——系列案中的"个案"分析;层次二——系列案中案与案之间"关联点"分析;层次三——系列案件中"行为模式"分析;层次四——犯罪嫌疑人"属性"分析。

    2013年03期 v.29;No.163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下载次数:1724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 ]
  • 系列案件串并案后案情分析研究

    马忠红;

    系列案件侦查中案情分析时,侦查人员往往面对的案件数量多,面对的痕迹物证多,面对的案件要素多,而且这些案件时间跨度大、空间跨度大、性质各异,侦查人员往往要解决的问题也多,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案情分析中的任务、内容、要素分解成不同的层次,进行分层分析,以保证案情分析的有序性和有效性。系列案件中案件分析可以分为:层次一——系列案中的"个案"分析;层次二——系列案中案与案之间"关联点"分析;层次三——系列案件中"行为模式"分析;层次四——犯罪嫌疑人"属性"分析。

    2013年03期 v.29;No.163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下载次数:1724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 ]
  • 系列案件串并案后案情分析研究

    马忠红;

    系列案件侦查中案情分析时,侦查人员往往面对的案件数量多,面对的痕迹物证多,面对的案件要素多,而且这些案件时间跨度大、空间跨度大、性质各异,侦查人员往往要解决的问题也多,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案情分析中的任务、内容、要素分解成不同的层次,进行分层分析,以保证案情分析的有序性和有效性。系列案件中案件分析可以分为:层次一——系列案中的"个案"分析;层次二——系列案中案与案之间"关联点"分析;层次三——系列案件中"行为模式"分析;层次四——犯罪嫌疑人"属性"分析。

    2013年03期 v.29;No.163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下载次数:1724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 ]
  • 论侦查的规范化与对策性

    陈闻高;

    侦查法律规范与侦查对策活动的关系,体现于其取证中的对抗性和规范的限制性中,统一于人的能动性里。分别研究对策能动性与法律求真性,法律规范如何反映认识规律,侦查对策规律对相关法律行为的制约与影响,法律实践活动中的历史惯性与对策能动性等问题。剖析法律程序的间接认识性与对策活动的直接实践性,侦查程序的公正性间接地制约着案件实体的真实性。侦查对策中的效率与公正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制度之缺陷美需用对策的终极能动性补充之。分辨侦查法律规范与侦查对策活动的逻辑关系,它们不在同一个认识层面,却有共同的制约因素;规范远对策近,对策需处理本色事实与法律事实的关系;侦查对策实践是法律实证活动,能动性起决定作用。

    2013年03期 v.29;No.163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下载次数:34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论侦查的规范化与对策性

    陈闻高;

    侦查法律规范与侦查对策活动的关系,体现于其取证中的对抗性和规范的限制性中,统一于人的能动性里。分别研究对策能动性与法律求真性,法律规范如何反映认识规律,侦查对策规律对相关法律行为的制约与影响,法律实践活动中的历史惯性与对策能动性等问题。剖析法律程序的间接认识性与对策活动的直接实践性,侦查程序的公正性间接地制约着案件实体的真实性。侦查对策中的效率与公正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制度之缺陷美需用对策的终极能动性补充之。分辨侦查法律规范与侦查对策活动的逻辑关系,它们不在同一个认识层面,却有共同的制约因素;规范远对策近,对策需处理本色事实与法律事实的关系;侦查对策实践是法律实证活动,能动性起决定作用。

    2013年03期 v.29;No.163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下载次数:34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论侦查的规范化与对策性

    陈闻高;

    侦查法律规范与侦查对策活动的关系,体现于其取证中的对抗性和规范的限制性中,统一于人的能动性里。分别研究对策能动性与法律求真性,法律规范如何反映认识规律,侦查对策规律对相关法律行为的制约与影响,法律实践活动中的历史惯性与对策能动性等问题。剖析法律程序的间接认识性与对策活动的直接实践性,侦查程序的公正性间接地制约着案件实体的真实性。侦查对策中的效率与公正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制度之缺陷美需用对策的终极能动性补充之。分辨侦查法律规范与侦查对策活动的逻辑关系,它们不在同一个认识层面,却有共同的制约因素;规范远对策近,对策需处理本色事实与法律事实的关系;侦查对策实践是法律实证活动,能动性起决定作用。

    2013年03期 v.29;No.163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下载次数:34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检察引导侦查与公诉引导侦查合理性辨析

    付凤;杨宗辉;

    作为取证引导机制改革的不同模式,检察引导侦查与公诉引导侦查在改革目标和实施体系等诸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性,两者不宜混同使用。旨在强化法律监督的检察引导侦查,其引导模式与法律监督的属性互为冲突,难以实现侦查监督与服务公诉之双重目的。以提高公诉质量和效率为目的的公诉引导侦查不同于我国"严打"时期的联合办案,并不违背当前刑事司法改革理念,其更注重我国侦查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解决而不失为现实条件约束下提高侦查取证质量的一种相对合理的路径和方法。

    2013年03期 v.29;No.163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下载次数:1496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1 ]
  • 检察引导侦查与公诉引导侦查合理性辨析

    付凤;杨宗辉;

    作为取证引导机制改革的不同模式,检察引导侦查与公诉引导侦查在改革目标和实施体系等诸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性,两者不宜混同使用。旨在强化法律监督的检察引导侦查,其引导模式与法律监督的属性互为冲突,难以实现侦查监督与服务公诉之双重目的。以提高公诉质量和效率为目的的公诉引导侦查不同于我国"严打"时期的联合办案,并不违背当前刑事司法改革理念,其更注重我国侦查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解决而不失为现实条件约束下提高侦查取证质量的一种相对合理的路径和方法。

    2013年03期 v.29;No.163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下载次数:1496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1 ]
  • 检察引导侦查与公诉引导侦查合理性辨析

    付凤;杨宗辉;

    作为取证引导机制改革的不同模式,检察引导侦查与公诉引导侦查在改革目标和实施体系等诸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性,两者不宜混同使用。旨在强化法律监督的检察引导侦查,其引导模式与法律监督的属性互为冲突,难以实现侦查监督与服务公诉之双重目的。以提高公诉质量和效率为目的的公诉引导侦查不同于我国"严打"时期的联合办案,并不违背当前刑事司法改革理念,其更注重我国侦查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解决而不失为现实条件约束下提高侦查取证质量的一种相对合理的路径和方法。

    2013年03期 v.29;No.163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下载次数:1496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1 ]
  • 实践的隐忧——论特殊侦查中的证据转化

    董坤;

    随着《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实施以及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的出台,特殊侦查措施被明确纳入了刑事司法轨道,依靠该类措施获得的证据材料经法庭查证属实,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然而,法律的规定并未能阻却实践中特殊侦查所获证据被大量转化的命运,而且这一转化大有架空制度规定,侵蚀法律程序的趋向。专权思想、保守侦查秘密,规避监督与制裁是产生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规范侦查权,明确侦查公开,合理保守侦查秘密,加强对侦查行为的监督,提供协同性的配套措施能最大限度地消解证据转化,保证现行法律被高效执行。

    2013年03期 v.29;No.163 5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4K]
    [下载次数:812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2 ]
  • 实践的隐忧——论特殊侦查中的证据转化

    董坤;

    随着《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实施以及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的出台,特殊侦查措施被明确纳入了刑事司法轨道,依靠该类措施获得的证据材料经法庭查证属实,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然而,法律的规定并未能阻却实践中特殊侦查所获证据被大量转化的命运,而且这一转化大有架空制度规定,侵蚀法律程序的趋向。专权思想、保守侦查秘密,规避监督与制裁是产生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规范侦查权,明确侦查公开,合理保守侦查秘密,加强对侦查行为的监督,提供协同性的配套措施能最大限度地消解证据转化,保证现行法律被高效执行。

    2013年03期 v.29;No.163 5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4K]
    [下载次数:812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1 ]
  • 实践的隐忧——论特殊侦查中的证据转化

    董坤;

    随着《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实施以及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的出台,特殊侦查措施被明确纳入了刑事司法轨道,依靠该类措施获得的证据材料经法庭查证属实,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然而,法律的规定并未能阻却实践中特殊侦查所获证据被大量转化的命运,而且这一转化大有架空制度规定,侵蚀法律程序的趋向。专权思想、保守侦查秘密,规避监督与制裁是产生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规范侦查权,明确侦查公开,合理保守侦查秘密,加强对侦查行为的监督,提供协同性的配套措施能最大限度地消解证据转化,保证现行法律被高效执行。

    2013年03期 v.29;No.163 5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4K]
    [下载次数:812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1 ]
  • “主动型”侦控方案执行中的隐私权关注及应对

    王彦学;

    为增强阵地控制效果,沈阳警方某基层单位将惯偷个人资料予以公示,引发了公众和舆论的争议。增强刑侦基础工作实效、提高侦控方案的预防吓阻功效、传统管人旨趣的手段创新等都可能是警方采取公示做法的行为动因。隐私权作为重要的人权范畴,侦查手段适用中理应兼顾并尊重隐私权,这是"主动型"侦控方案①执行的价值原点之一。在信息化侦查时代,刑侦基础业务创新必须考量人权信息化现象带来的诸多挑战,尊重并保护侦查对象的个人隐私。

    2013年03期 v.29;No.163 6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8K]
    [下载次数:41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主动型”侦控方案执行中的隐私权关注及应对

    王彦学;

    为增强阵地控制效果,沈阳警方某基层单位将惯偷个人资料予以公示,引发了公众和舆论的争议。增强刑侦基础工作实效、提高侦控方案的预防吓阻功效、传统管人旨趣的手段创新等都可能是警方采取公示做法的行为动因。隐私权作为重要的人权范畴,侦查手段适用中理应兼顾并尊重隐私权,这是"主动型"侦控方案①执行的价值原点之一。在信息化侦查时代,刑侦基础业务创新必须考量人权信息化现象带来的诸多挑战,尊重并保护侦查对象的个人隐私。

    2013年03期 v.29;No.163 6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8K]
    [下载次数:41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主动型”侦控方案执行中的隐私权关注及应对

    王彦学;

    为增强阵地控制效果,沈阳警方某基层单位将惯偷个人资料予以公示,引发了公众和舆论的争议。增强刑侦基础工作实效、提高侦控方案的预防吓阻功效、传统管人旨趣的手段创新等都可能是警方采取公示做法的行为动因。隐私权作为重要的人权范畴,侦查手段适用中理应兼顾并尊重隐私权,这是"主动型"侦控方案①执行的价值原点之一。在信息化侦查时代,刑侦基础业务创新必须考量人权信息化现象带来的诸多挑战,尊重并保护侦查对象的个人隐私。

    2013年03期 v.29;No.163 6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8K]
    [下载次数:41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论犯罪与侦查中的信息传递和反馈原理

    董向东;

    信息化侦查在侦查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论方法也被逐步引入侦查学研究领域。信息转移论被认为可以作为信息化侦查的理论基础,但其理论体系和模型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和不完整性。信息不能发生转移,而是具有传递和反馈的特性。本文通过研究其在犯罪和侦查过程中传递和反馈的原理和规律,针对不同的侦查模式,构建了物—人信息传递模型和人—人信息反馈模型,完善了信息化侦查理论框架,便于更好地指导侦查实践。

    2013年03期 v.29;No.163 7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8K]
    [下载次数:629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 ]
  • 论犯罪与侦查中的信息传递和反馈原理

    董向东;

    信息化侦查在侦查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论方法也被逐步引入侦查学研究领域。信息转移论被认为可以作为信息化侦查的理论基础,但其理论体系和模型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和不完整性。信息不能发生转移,而是具有传递和反馈的特性。本文通过研究其在犯罪和侦查过程中传递和反馈的原理和规律,针对不同的侦查模式,构建了物—人信息传递模型和人—人信息反馈模型,完善了信息化侦查理论框架,便于更好地指导侦查实践。

    2013年03期 v.29;No.163 7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8K]
    [下载次数:629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 ]
  • 论犯罪与侦查中的信息传递和反馈原理

    董向东;

    信息化侦查在侦查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论方法也被逐步引入侦查学研究领域。信息转移论被认为可以作为信息化侦查的理论基础,但其理论体系和模型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和不完整性。信息不能发生转移,而是具有传递和反馈的特性。本文通过研究其在犯罪和侦查过程中传递和反馈的原理和规律,针对不同的侦查模式,构建了物—人信息传递模型和人—人信息反馈模型,完善了信息化侦查理论框架,便于更好地指导侦查实践。

    2013年03期 v.29;No.163 7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8K]
    [下载次数:629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 ]

公安管理

  • 中英现代警察制度创建过程之比较

    李甜甜;

    英国警察始终代表着世界警务的先进水平,英国警察也一直是比较警察学中最为重要的参照对象。对中英两国现代警察制度建立过程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两国在对警察权的认识、对警察服务职能的理解以及警察与政党政治的关系方面存在着的诸多差异。当前中国警务实践中遇到的诸多困惑都可从警察史中寻求答案。

    2013年03期 v.29;No.163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下载次数:959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中英现代警察制度创建过程之比较

    李甜甜;

    英国警察始终代表着世界警务的先进水平,英国警察也一直是比较警察学中最为重要的参照对象。对中英两国现代警察制度建立过程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两国在对警察权的认识、对警察服务职能的理解以及警察与政党政治的关系方面存在着的诸多差异。当前中国警务实践中遇到的诸多困惑都可从警察史中寻求答案。

    2013年03期 v.29;No.163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下载次数:959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中英现代警察制度创建过程之比较

    李甜甜;

    英国警察始终代表着世界警务的先进水平,英国警察也一直是比较警察学中最为重要的参照对象。对中英两国现代警察制度建立过程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两国在对警察权的认识、对警察服务职能的理解以及警察与政党政治的关系方面存在着的诸多差异。当前中国警务实践中遇到的诸多困惑都可从警察史中寻求答案。

    2013年03期 v.29;No.163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下载次数:959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公安微博传播内容刍议

    王苏醒;

    公安微博的兴起与发展与我国转型社会制度贫弱的现状密切相关。公安微博作为制度贫弱的体制外补充形式,其应在利益诉求表达、网络问政参与及警务信息公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公安微博的发展应在明确其功能定位的前提下,将传播内容主要围绕警务信息公开、推动网络问政及服务互动群众三个方面展开。通过抽样调查及对公安微博文本内容的统计分析发现,当前公安微博的传播内容结构不合理,并且发布与编辑方式也有待完善。可以通过调整传播内容结构、实现网络问政的规范化、改善传播内容的发布及编辑手段等完善公安微博传播内容的建设。

    2013年03期 v.29;No.163 8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下载次数:75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 ]
  • 公安微博传播内容刍议

    王苏醒;

    公安微博的兴起与发展与我国转型社会制度贫弱的现状密切相关。公安微博作为制度贫弱的体制外补充形式,其应在利益诉求表达、网络问政参与及警务信息公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公安微博的发展应在明确其功能定位的前提下,将传播内容主要围绕警务信息公开、推动网络问政及服务互动群众三个方面展开。通过抽样调查及对公安微博文本内容的统计分析发现,当前公安微博的传播内容结构不合理,并且发布与编辑方式也有待完善。可以通过调整传播内容结构、实现网络问政的规范化、改善传播内容的发布及编辑手段等完善公安微博传播内容的建设。

    2013年03期 v.29;No.163 8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下载次数:75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 ]
  • 公安微博传播内容刍议

    王苏醒;

    公安微博的兴起与发展与我国转型社会制度贫弱的现状密切相关。公安微博作为制度贫弱的体制外补充形式,其应在利益诉求表达、网络问政参与及警务信息公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公安微博的发展应在明确其功能定位的前提下,将传播内容主要围绕警务信息公开、推动网络问政及服务互动群众三个方面展开。通过抽样调查及对公安微博文本内容的统计分析发现,当前公安微博的传播内容结构不合理,并且发布与编辑方式也有待完善。可以通过调整传播内容结构、实现网络问政的规范化、改善传播内容的发布及编辑手段等完善公安微博传播内容的建设。

    2013年03期 v.29;No.163 8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下载次数:75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 ]
  • 论网络传播环境中的涉警舆情引导——从“议程设置”到“议程融合”

    黄慧霞;

    在当前网络时代的传播环境中,舆情管理的生态系统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公安机关对涉警舆情的引导已不能凭借简单的"议程设置"。如何适应并主动把握传播环境中出现的种种变化,"在变化塑造自身之前创造变化",是进行有效的舆情管理、促进和谐警民关系构建的关键。强调个人议程、群体议程与社会议程关系的"议程融合"理论更适合于探讨当前网络时代的舆情引导。由此,公安机关首先应积极关注公众的"引导需求",及时提供适当的信息源;其次,充分借助"议程融合"理论中议程设置的"两个层次",善于建构引导"框架";再次,注重意见领袖在舆情引导中的作用。

    2013年03期 v.29;No.163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6K]
    [下载次数:2604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1 ]
  • 论网络传播环境中的涉警舆情引导——从“议程设置”到“议程融合”

    黄慧霞;

    在当前网络时代的传播环境中,舆情管理的生态系统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公安机关对涉警舆情的引导已不能凭借简单的"议程设置"。如何适应并主动把握传播环境中出现的种种变化,"在变化塑造自身之前创造变化",是进行有效的舆情管理、促进和谐警民关系构建的关键。强调个人议程、群体议程与社会议程关系的"议程融合"理论更适合于探讨当前网络时代的舆情引导。由此,公安机关首先应积极关注公众的"引导需求",及时提供适当的信息源;其次,充分借助"议程融合"理论中议程设置的"两个层次",善于建构引导"框架";再次,注重意见领袖在舆情引导中的作用。

    2013年03期 v.29;No.163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6K]
    [下载次数:2604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1 ]
  • 论网络传播环境中的涉警舆情引导——从“议程设置”到“议程融合”

    黄慧霞;

    在当前网络时代的传播环境中,舆情管理的生态系统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公安机关对涉警舆情的引导已不能凭借简单的"议程设置"。如何适应并主动把握传播环境中出现的种种变化,"在变化塑造自身之前创造变化",是进行有效的舆情管理、促进和谐警民关系构建的关键。强调个人议程、群体议程与社会议程关系的"议程融合"理论更适合于探讨当前网络时代的舆情引导。由此,公安机关首先应积极关注公众的"引导需求",及时提供适当的信息源;其次,充分借助"议程融合"理论中议程设置的"两个层次",善于建构引导"框架";再次,注重意见领袖在舆情引导中的作用。

    2013年03期 v.29;No.163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6K]
    [下载次数:2604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1 ]
  • 网络热点案件执法社会公开的思考

    廖建春;

    针对个案被网络热议的现象,网络舆论引导的研究视角多是从传播学信息传递的路径进行关注,而执法社会公开则是从特殊办案程序的角度进行规制。执法程序从以当事人为中心到向社会公众公开,网络技术进步促进了制度的发展。互联网背景下执法制度变迁的核心在于人的互联网化,质疑型思维需要更多执法信息交换,网民平等意识凸显了执法规范化的重要性,而网络公共参与使得执法社会公开成为必然趋势。回应网民质疑与执法社会公开本质是统一的。在执法制度变迁中,更新执法理念更关键。

    2013年03期 v.29;No.163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6K]
    [下载次数:35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网络热点案件执法社会公开的思考

    廖建春;

    针对个案被网络热议的现象,网络舆论引导的研究视角多是从传播学信息传递的路径进行关注,而执法社会公开则是从特殊办案程序的角度进行规制。执法程序从以当事人为中心到向社会公众公开,网络技术进步促进了制度的发展。互联网背景下执法制度变迁的核心在于人的互联网化,质疑型思维需要更多执法信息交换,网民平等意识凸显了执法规范化的重要性,而网络公共参与使得执法社会公开成为必然趋势。回应网民质疑与执法社会公开本质是统一的。在执法制度变迁中,更新执法理念更关键。

    2013年03期 v.29;No.163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6K]
    [下载次数:35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网络热点案件执法社会公开的思考

    廖建春;

    针对个案被网络热议的现象,网络舆论引导的研究视角多是从传播学信息传递的路径进行关注,而执法社会公开则是从特殊办案程序的角度进行规制。执法程序从以当事人为中心到向社会公众公开,网络技术进步促进了制度的发展。互联网背景下执法制度变迁的核心在于人的互联网化,质疑型思维需要更多执法信息交换,网民平等意识凸显了执法规范化的重要性,而网络公共参与使得执法社会公开成为必然趋势。回应网民质疑与执法社会公开本质是统一的。在执法制度变迁中,更新执法理念更关键。

    2013年03期 v.29;No.163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6K]
    [下载次数:35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视频警务:基于视频监控的我国现代警务工作模式研究

    寿远景;李苑;李江南;

    随着我国视频监控的迅速普及,视频监控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范围越来越广泛,一种基于视频监控的新的现代警务工作模式——"视频警务"已经凸显。"视频警务"的显著特点是以视频图像为基础展开相关警务活动。该警务工作模式的提出,有利于推进视频监控在警务工作中的深度、全方位的应用,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发挥视频资源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警务工作的效能,更好地回报社会。

    2013年03期 v.29;No.163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下载次数:674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 视频警务:基于视频监控的我国现代警务工作模式研究

    寿远景;李苑;李江南;

    随着我国视频监控的迅速普及,视频监控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范围越来越广泛,一种基于视频监控的新的现代警务工作模式——"视频警务"已经凸显。"视频警务"的显著特点是以视频图像为基础展开相关警务活动。该警务工作模式的提出,有利于推进视频监控在警务工作中的深度、全方位的应用,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发挥视频资源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警务工作的效能,更好地回报社会。

    2013年03期 v.29;No.163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下载次数:674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 视频警务:基于视频监控的我国现代警务工作模式研究

    寿远景;李苑;李江南;

    随着我国视频监控的迅速普及,视频监控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范围越来越广泛,一种基于视频监控的新的现代警务工作模式——"视频警务"已经凸显。"视频警务"的显著特点是以视频图像为基础展开相关警务活动。该警务工作模式的提出,有利于推进视频监控在警务工作中的深度、全方位的应用,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发挥视频资源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警务工作的效能,更好地回报社会。

    2013年03期 v.29;No.163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下载次数:674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治安研究

  • 治安案件证明问题探讨

    李宗侯;禹竹蕊;

    由于制度设计的缺陷,在实践中,治安案件相对于刑事案件,往往难以有效取证,有时甚至难以有效证明违法行为的存在。要想改变现状,应该从治安处罚自身的特点出发,按照兼顾权利保障和行政效率的原则去确立治安处罚的证明标准;确立"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明责任分配规则,建立当事人依要求提供证据的制度;并完善证人保护制度,明确规定过失导致的"错证"不承担法律责任。

    2013年03期 v.29;No.163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0K]
    [下载次数:52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治安案件证明问题探讨

    李宗侯;禹竹蕊;

    由于制度设计的缺陷,在实践中,治安案件相对于刑事案件,往往难以有效取证,有时甚至难以有效证明违法行为的存在。要想改变现状,应该从治安处罚自身的特点出发,按照兼顾权利保障和行政效率的原则去确立治安处罚的证明标准;确立"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明责任分配规则,建立当事人依要求提供证据的制度;并完善证人保护制度,明确规定过失导致的"错证"不承担法律责任。

    2013年03期 v.29;No.163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0K]
    [下载次数:52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治安案件证明问题探讨

    李宗侯;禹竹蕊;

    由于制度设计的缺陷,在实践中,治安案件相对于刑事案件,往往难以有效取证,有时甚至难以有效证明违法行为的存在。要想改变现状,应该从治安处罚自身的特点出发,按照兼顾权利保障和行政效率的原则去确立治安处罚的证明标准;确立"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明责任分配规则,建立当事人依要求提供证据的制度;并完善证人保护制度,明确规定过失导致的"错证"不承担法律责任。

    2013年03期 v.29;No.163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0K]
    [下载次数:52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当代国家安全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

    刘跃进;

    国家安全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的重要主题,治国安邦之论是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的重要内容。运用当代国家安全理论框架来分析,中国古代思想家在构成国家安全的诸多要素中,始终把政治安全放在第一位,一切以维护统治者的政权安全为转移;在思考影响和危害国家安全的因素时,既重人祸也讲天灾,既讲外患更重内忧;在思考国家安全保障问题时,非常重视一些重要关系的处理,例如在备与患、预与立的关系上重视未雨绸缪、有备无患、有预而立;在文与武、礼与兵的关系上强调文武并举,更倡导先礼后兵,个别情况下还走向了修文偃武的极端;在安内与攘外的关系上注意内外兼顾,但也有"守内虚外"的传统;在进攻与防御的关系上具有以防御为主导的特征;在用兵与用间的关系上强调军事行动要知己知彼,重视情报的运用;在刚柔、软硬、宽猛等关系上,既讲究刚柔相济、软硬兼施、宽猛交用,更强调礼治、仁治、德治等柔性政策的根本性作用。

    2013年03期 v.29;No.163 12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1K]
    [下载次数:2387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1 ]
  • 当代国家安全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

    刘跃进;

    国家安全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的重要主题,治国安邦之论是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的重要内容。运用当代国家安全理论框架来分析,中国古代思想家在构成国家安全的诸多要素中,始终把政治安全放在第一位,一切以维护统治者的政权安全为转移;在思考影响和危害国家安全的因素时,既重人祸也讲天灾,既讲外患更重内忧;在思考国家安全保障问题时,非常重视一些重要关系的处理,例如在备与患、预与立的关系上重视未雨绸缪、有备无患、有预而立;在文与武、礼与兵的关系上强调文武并举,更倡导先礼后兵,个别情况下还走向了修文偃武的极端;在安内与攘外的关系上注意内外兼顾,但也有"守内虚外"的传统;在进攻与防御的关系上具有以防御为主导的特征;在用兵与用间的关系上强调军事行动要知己知彼,重视情报的运用;在刚柔、软硬、宽猛等关系上,既讲究刚柔相济、软硬兼施、宽猛交用,更强调礼治、仁治、德治等柔性政策的根本性作用。

    2013年03期 v.29;No.163 12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1K]
    [下载次数:2387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1 ]
  • 当代国家安全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

    刘跃进;

    国家安全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的重要主题,治国安邦之论是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的重要内容。运用当代国家安全理论框架来分析,中国古代思想家在构成国家安全的诸多要素中,始终把政治安全放在第一位,一切以维护统治者的政权安全为转移;在思考影响和危害国家安全的因素时,既重人祸也讲天灾,既讲外患更重内忧;在思考国家安全保障问题时,非常重视一些重要关系的处理,例如在备与患、预与立的关系上重视未雨绸缪、有备无患、有预而立;在文与武、礼与兵的关系上强调文武并举,更倡导先礼后兵,个别情况下还走向了修文偃武的极端;在安内与攘外的关系上注意内外兼顾,但也有"守内虚外"的传统;在进攻与防御的关系上具有以防御为主导的特征;在用兵与用间的关系上强调军事行动要知己知彼,重视情报的运用;在刚柔、软硬、宽猛等关系上,既讲究刚柔相济、软硬兼施、宽猛交用,更强调礼治、仁治、德治等柔性政策的根本性作用。

    2013年03期 v.29;No.163 12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1K]
    [下载次数:2387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1 ]
  • 警察开枪前之警告方式研究

    谢川豫;岳耀垒;

    警察使用武器前原则上应履行警告程序,这是国际法和国内法都设定的一项原则。我国警察在开枪前采取口头警告或者鸣枪示警两种警告方式,但更偏爱鸣枪示警。其实,以鸣枪示警方式履行开枪前的警告程序既违背了"法无授权不得行"原则,又忽视了物理学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导致许多意外伤亡。通过警察开枪前警告方式的域外考察,发现有明确授权鸣枪示警和禁止鸣枪示警两种立法模式。为促进警察执法规范化,我国应完善警察使用武器的立法,在制度上既可以选择禁止鸣枪示警,也可以选择明确授权警察鸣枪示警。无论哪种制度选择,都应设定相应的配套规定,以清晰、明确地指引警察规范执法。

    2013年03期 v.29;No.163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7K]
    [下载次数:935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 ]
  • 警察开枪前之警告方式研究

    谢川豫;岳耀垒;

    警察使用武器前原则上应履行警告程序,这是国际法和国内法都设定的一项原则。我国警察在开枪前采取口头警告或者鸣枪示警两种警告方式,但更偏爱鸣枪示警。其实,以鸣枪示警方式履行开枪前的警告程序既违背了"法无授权不得行"原则,又忽视了物理学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导致许多意外伤亡。通过警察开枪前警告方式的域外考察,发现有明确授权鸣枪示警和禁止鸣枪示警两种立法模式。为促进警察执法规范化,我国应完善警察使用武器的立法,在制度上既可以选择禁止鸣枪示警,也可以选择明确授权警察鸣枪示警。无论哪种制度选择,都应设定相应的配套规定,以清晰、明确地指引警察规范执法。

    2013年03期 v.29;No.163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7K]
    [下载次数:935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 ]
  • 警察开枪前之警告方式研究

    谢川豫;岳耀垒;

    警察使用武器前原则上应履行警告程序,这是国际法和国内法都设定的一项原则。我国警察在开枪前采取口头警告或者鸣枪示警两种警告方式,但更偏爱鸣枪示警。其实,以鸣枪示警方式履行开枪前的警告程序既违背了"法无授权不得行"原则,又忽视了物理学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导致许多意外伤亡。通过警察开枪前警告方式的域外考察,发现有明确授权鸣枪示警和禁止鸣枪示警两种立法模式。为促进警察执法规范化,我国应完善警察使用武器的立法,在制度上既可以选择禁止鸣枪示警,也可以选择明确授权警察鸣枪示警。无论哪种制度选择,都应设定相应的配套规定,以清晰、明确地指引警察规范执法。

    2013年03期 v.29;No.163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7K]
    [下载次数:935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 ]

法学研究

  • 威尔泽尔之人的不法理论及影响

    邵栋豪;

    作为目的行为论的集大成者,在批判和继承客观违法论和主观违法论的基础上,威尔泽尔创立了人的不法理论,开辟了刑法违法性判断的新境界,也为结果无价值论和行为无价值论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013年03期 v.29;No.163 13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4K]
    [下载次数:49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威尔泽尔之人的不法理论及影响

    邵栋豪;

    作为目的行为论的集大成者,在批判和继承客观违法论和主观违法论的基础上,威尔泽尔创立了人的不法理论,开辟了刑法违法性判断的新境界,也为结果无价值论和行为无价值论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013年03期 v.29;No.163 13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4K]
    [下载次数:49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威尔泽尔之人的不法理论及影响

    邵栋豪;

    作为目的行为论的集大成者,在批判和继承客观违法论和主观违法论的基础上,威尔泽尔创立了人的不法理论,开辟了刑法违法性判断的新境界,也为结果无价值论和行为无价值论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013年03期 v.29;No.163 13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4K]
    [下载次数:49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扒窃行为特征与追诉标准的司法认定研究

    陈志军;翟金鹏;

    2013年4月新公布的盗窃罪司法解释将扒窃定义为"在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上盗窃他人随身携带的财物"。扒窃行为包括时空特征和对象特征两大行为特征。时空特征是"在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上",对象特征是"他人随身携带的财物",在司法认定存在都存在不少疑难问题。在追诉标准上,应当合理地确定扒窃之犯罪与一般违法行为的界限,应当确立扒窃与盗窃罪其他四种入罪标准竞合时的处理原则。

    2013年03期 v.29;No.163 137-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8K]
    [下载次数:938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1 ]
  • 扒窃行为特征与追诉标准的司法认定研究

    陈志军;翟金鹏;

    2013年4月新公布的盗窃罪司法解释将扒窃定义为"在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上盗窃他人随身携带的财物"。扒窃行为包括时空特征和对象特征两大行为特征。时空特征是"在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上",对象特征是"他人随身携带的财物",在司法认定存在都存在不少疑难问题。在追诉标准上,应当合理地确定扒窃之犯罪与一般违法行为的界限,应当确立扒窃与盗窃罪其他四种入罪标准竞合时的处理原则。

    2013年03期 v.29;No.163 137-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8K]
    [下载次数:938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1 ]
  • 扒窃行为特征与追诉标准的司法认定研究

    陈志军;翟金鹏;

    2013年4月新公布的盗窃罪司法解释将扒窃定义为"在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上盗窃他人随身携带的财物"。扒窃行为包括时空特征和对象特征两大行为特征。时空特征是"在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上",对象特征是"他人随身携带的财物",在司法认定存在都存在不少疑难问题。在追诉标准上,应当合理地确定扒窃之犯罪与一般违法行为的界限,应当确立扒窃与盗窃罪其他四种入罪标准竞合时的处理原则。

    2013年03期 v.29;No.163 137-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8K]
    [下载次数:938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1 ]
  • 刑事诉讼中涉案财产的基本范畴

    闫永黎;

    涉案财产是指与刑事诉讼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具有财产价值并受到法律保护的权利的总称。其范围的确定能够避免公权力干预范围的扩张,包括作为犯罪之物、作为证据之物和作为保全之物。其种类的确定便于强制处分措施的设计,包括实物财产和非实物财产,实物财产可以分为动产和不动产;非实物财产可以分为金融财产和其他非实物财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犯罪形态的变化,涉案财产作为刑事诉讼中财产权之客体,其财产权保障地位凸显。

    2013年03期 v.29;No.163 145-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9K]
    [下载次数:1022 ] |[引用频次:69 ] |[阅读次数:1 ]
  • 刑事诉讼中涉案财产的基本范畴

    闫永黎;

    涉案财产是指与刑事诉讼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具有财产价值并受到法律保护的权利的总称。其范围的确定能够避免公权力干预范围的扩张,包括作为犯罪之物、作为证据之物和作为保全之物。其种类的确定便于强制处分措施的设计,包括实物财产和非实物财产,实物财产可以分为动产和不动产;非实物财产可以分为金融财产和其他非实物财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犯罪形态的变化,涉案财产作为刑事诉讼中财产权之客体,其财产权保障地位凸显。

    2013年03期 v.29;No.163 145-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9K]
    [下载次数:1022 ] |[引用频次:69 ] |[阅读次数:1 ]
  • 刑事诉讼中涉案财产的基本范畴

    闫永黎;

    涉案财产是指与刑事诉讼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具有财产价值并受到法律保护的权利的总称。其范围的确定能够避免公权力干预范围的扩张,包括作为犯罪之物、作为证据之物和作为保全之物。其种类的确定便于强制处分措施的设计,包括实物财产和非实物财产,实物财产可以分为动产和不动产;非实物财产可以分为金融财产和其他非实物财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犯罪形态的变化,涉案财产作为刑事诉讼中财产权之客体,其财产权保障地位凸显。

    2013年03期 v.29;No.163 145-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9K]
    [下载次数:1022 ] |[引用频次:69 ] |[阅读次数:1 ]
  • 警察执法行为体系的审视与重构

    孙卫华;

    基于警察权的双重属性,传统警察法学将警察执法行为分为警察刑事执法与警察行政执法两部分,表现出与现代法治的诸多不相适应,不利于系统的理论研究和立法规制。从本源上讲,警察权是行政权。以警察权的单一属性为理论基础,以执法内容的不同为标准,警察执法行为可以分为警察管理行为、警察调查行为、警察处分行为和警察执行行为。新的分类体系在不否认传统分类体系积极意义的前提下,对警察执法行为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并提出了警察处分等新的概念范畴,主张警察强制行为的非独立性,对警察执法行为体系进行了实质性改造,使得该体系更加完整,内容更加统一。

    2013年03期 v.29;No.163 152-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4K]
    [下载次数:499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警察执法行为体系的审视与重构

    孙卫华;

    基于警察权的双重属性,传统警察法学将警察执法行为分为警察刑事执法与警察行政执法两部分,表现出与现代法治的诸多不相适应,不利于系统的理论研究和立法规制。从本源上讲,警察权是行政权。以警察权的单一属性为理论基础,以执法内容的不同为标准,警察执法行为可以分为警察管理行为、警察调查行为、警察处分行为和警察执行行为。新的分类体系在不否认传统分类体系积极意义的前提下,对警察执法行为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并提出了警察处分等新的概念范畴,主张警察强制行为的非独立性,对警察执法行为体系进行了实质性改造,使得该体系更加完整,内容更加统一。

    2013年03期 v.29;No.163 152-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4K]
    [下载次数:499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警察执法行为体系的审视与重构

    孙卫华;

    基于警察权的双重属性,传统警察法学将警察执法行为分为警察刑事执法与警察行政执法两部分,表现出与现代法治的诸多不相适应,不利于系统的理论研究和立法规制。从本源上讲,警察权是行政权。以警察权的单一属性为理论基础,以执法内容的不同为标准,警察执法行为可以分为警察管理行为、警察调查行为、警察处分行为和警察执行行为。新的分类体系在不否认传统分类体系积极意义的前提下,对警察执法行为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并提出了警察处分等新的概念范畴,主张警察强制行为的非独立性,对警察执法行为体系进行了实质性改造,使得该体系更加完整,内容更加统一。

    2013年03期 v.29;No.163 152-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4K]
    [下载次数:499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